醉歌(示伎人商玲珑)国华通配资
白居易
罢胡琴,掩秦瑟,玲珑再拜歌初毕。谁道使君不解歌,
听唱黄鸡与白日。黄鸡催晓丑时鸣,白日催年酉前没。
腰间红绶系未稳,镜里朱颜看已失。玲珑玲珑奈老何,
使君歌了汝更歌。
与歌者何戡国华通配资
白居易
二十馀年别帝京,重闻天乐不胜情。
旧人唯有何戡在,更与殷勤唱《渭城》。
白居易的两首诗《醉歌(示伎人商玲珑)》与《与歌者何戡》均以歌者为抒情媒介,但通过不同的艺术处理,展现了迥异的审美意蕴。以下从歌者形象塑造、情感表达及艺术手法三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:
一、歌者形象的时空坐标差异
商玲珑:现世欢场的时光镜像展开剩余78% 诗中"罢胡琴,掩秦瑟"的开场,将商玲珑置于丝竹竞奏的宴乐场景中。她既是"再拜歌初毕"的表演者,更是诗人凝视的"时间化身"。 "黄鸡催晓""白日催年"的意象群,借《真腊国传》中"黄鸡报晓"的典故,将歌者的青春美貌与时光流逝形成残酷对照。商玲珑的"玲珑"之名,暗合其歌声清越如玉振,却成为丈量生命凋零的计时器。 何戡:历史记忆的活化石 "二十余年别帝京"的时空跨越,使何戡成为长安盛世的活态记忆。诗人以"旧人唯有"的独家性,将其塑造为连接往昔与现实的时空纽带。 "更与殷勤唱《渭城》"的细节,通过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的经典化场景,让何戡的歌声成为历史回响的介质。其苍老声线与《渭城曲》的离别主题形成互文,使个人记忆升华为集体历史记忆。二、情感表达的双重向度
商玲珑:醉眼观世的荒诞感 诗中"腰间红绶系未稳"的仕途隐喻与"镜里朱颜看已失"的衰老现实,构成双重荒诞。诗人借劝酒之语"玲珑玲珑奈老何",将人生无常的喟叹转化为酒宴上的戏谑,形成"以乐景写哀"的独特张力。 "使君歌了汝更歌"的循环结构,暗示生命在歌舞升平中的虚妄轮回,暗含对及时行乐人生哲学的反讽。 何戡:耆旧重逢的沧桑美 "重闻天乐不胜情"的"天乐",既指宫廷雅乐,更隐喻盛世气象。诗人通过何戡的歌声,完成对"开元天宝遗事"的精神还乡。 "殷勤唱《渭城》"的细节,将个人重逢升华为文明传承的仪式。老伶人的坚持与诗人的热泪,共同构成对文化记忆的庄严守护。三、艺术手法的创新突破
商玲珑:物我交融的戏剧性 运用"黄鸡-白日"的时空压缩手法,将自然时序与人生阶段并置。鸡鸣、日没的循环意象,与红绶未稳、朱颜已失的线性叙事形成时空交响。 口语化的"奈老何"与典雅的"再拜歌"形成语言杂糅,再现了中唐宴乐文化的世俗化特征。 何戡:历史深描的史诗性 通过"二十余年"的时间跨度与"帝京-现实"的空间转换,构建起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史诗框架。 《渭城曲》的化用,采用"典故活用"手法,使古老诗歌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焕发新生,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关系。结语:两种歌者的文化密码
商玲珑是白居易笔下的"现世寓言",她承载着中唐文人面对时间暴政时的精神困局;何戡则是"历史幽灵",在诗人耳畔低语着盛世的余晖。两首诗恰似青铜鼎的阴阳两面:一面向着现世的狂欢与虚无国华通配资,一面刻着历史的追忆与永恒。这种对歌者形象的创造性转化,展现了白居易作为"诗史"书写者的双重视野——既能以显微镜观察时代病灶,又能以望远镜眺望文明星空。
发布于:河南省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